摘要:今年1月,中國船舶集團申請變更《承諾函》,明確以合并中國重工為核心解決方案,同時細化滬東中華、黃埔文沖的注入時間表。
A股再現重大資產重組。
近日,中國船舶、中國重工兩大造船巨頭紛紛發布重大事項公告,稱上交所已受理中國船舶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申請。
在2024年9月的公告中,中國船舶擬向中國重工全體換股股東以發行A股股票的方式換股吸收合并中國重工。交易完成后,中國重工將終止上市并注銷法人資格,中國船舶成為存續公司,將承繼及承接中國重工的全部資產負債、業務、人員、合同及其他權利與義務。
根據此前約定,中國重工的換股價格為5.05元/股,按照其228.0億的總股本來計算,此次中國船舶吸收合并中國重工總價超1100億元,創A股歷史最大吸收合并紀錄。
消除行業競爭為主要合并目的
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同屬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核心上市平臺,素有“南北船”之稱。
中國船舶聚焦軍民品主業,旗下擁有滬東中華、江南造船廠、大連造船廠、外高橋造船廠、廣船國際造船廠等多家全國前十的造船廠;中國重工業務則涵蓋海洋防務及海洋開發裝備、海洋運輸裝備、深海裝備及艦船修理改裝、艦船配套及機電裝備、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板塊。
屬于同一行業、同一集團的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在船舶總裝、維修等領域業務高度重合,構成同業競爭。此次的吸收合并便是解決整個船舶業同業競爭問題的重要一步。
據悉,為促進上市公司發展,維護股東權益,以及整合資源,提升中國船舶業在全球的影響力。2021年6月,中國船舶集團出具《關于避免與中國船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同業競爭的承諾函》(以下簡稱“承諾函”),明確解決同業競爭的時間表與路徑。
《承諾函》規定,自出具之日起五年內(即2026年6月30日前),通過資產重組、股權置換、業務合并等方式,穩妥推進相關資產及業務整合。
隨后,整合行動陸續開始。中國船舶通過向中船動力集團轉讓原持有的中船動力(集團)有限公司63.77%股權,解決了與中船重工集團在柴油機動力業務的同業競爭問題;天津新港全面終止船舶總裝建造業務,并將原臨港廠區資產轉讓給中國重工子公司中船(天津)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徹底退出船舶總裝領域;重慶川東船舶重工自2024年初起不再新簽船舶總裝業務訂單。
此外,中國船舶集團曾承諾,2025年1月至2028年1月剝離滬東中華不宜注入上市公司的資產(如非船舶總裝業務),待其符合條件后,提議將滬東中華注入中國船舶;由于黃埔文沖船舶公司對存續上市公司的收入、毛利及訂單占比均低于20%,中國船舶集團計劃在五年內通過資產重組、股權置換等方式解決潛在同業競爭。
今年1月,中國船舶集團申請變更《承諾函》,明確以合并中國重工為核心解決方案,同時細化滬東中華、黃埔文沖的注入時間表。
加速資源整合,成為全球造船巨頭
眼下的“已受理”,標志著備受市場矚目的“南北船”合并更進一步。
根據中國船舶、中國重工公告,截至2024年6月底,中國船舶累計手持民品船舶訂單為322艘、2362.18萬載重噸;中國重工海洋運輸裝備板塊手持訂單為216艘、2878.3萬載重噸。
合并后公司在手持訂單規模將超5000萬載重噸,遠超韓國現代、三星重工等國際巨頭,成為全球最大造船上市公司。
可以說,在規模、業務、訂單量、業績等各方面,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是旗鼓相當,二者的合并實屬強強聯合。且當前造船業已步入大周期,訂單量與價格同步攀升,部分船企甚至已排產至2028年。新造船價格開始步入上行通道,這不僅提升了造船企業的盈利能力,也預示著產業整合趨勢的明朗化。
根據財報數據,今年一季度,中國船舶實現營業總收入158.58億元,同比增長3.85%,實現歸母凈利潤11.27億元,同比增長180.99%;中國重工實現營業總收入122.16億元,同比增長20.12%,歸母凈利潤5.19億元,同比增長281.99%。
華泰證券的研報指出,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整體發展向好,重組方案一旦落地,將加速雙方優勢科研生產資源和供應鏈資源的深度整合。這將進一步推動造修船先進技術的融合與升級。重組完成后,中國船舶將圍繞服務國家戰略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利用優勢資源地位,聚焦主責主業,推動業務前瞻布局,促進業務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