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能汽車的路,從來不是單行道。深夜致歉,是小米汽車的危機時刻,亦是成長契機。從“為發燒而生”到“與用戶共創”,小米汽車正在學習如何與千萬車主“雙向奔赴”。
小米汽車又一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近日,多位車主在社交平臺吐槽小米汽車,“買Ultra就是為了那1548匹馬力,結果一腳油門被鎖了900匹?”
另有博主用鼓風機實測發現,宣稱“高效導流”的挖孔設計竟連一張紙巾都吹不動。網友戲稱:“花4.2萬等幾個月,結果買了個裝飾品?”
5月7日深夜,小米汽車就上述問題在《關于大家關心問題的回答》中發文回應并表示致歉,再度登上熱搜第一。
“熱鍋”上的小米
真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3月29日,小米汽車引發了一場全網關注的事故。三名年輕女性駕駛小米SU7在高速公路發生嚴重撞車不幸遇難。對于這起事故,小米官方回應表示,事故發生前車輛處于NOA智能輔助駕駛狀態,以116km/h時速持續行駛。事發路段因施工修繕,用路障封閉自車道、改道至逆向車道。
上述事情發生不到兩個星期,#網傳SU7撞2人后起火焚毀#的詞條登上微博熱搜位置。據網友爆料稱,在廣東徐聞有一輛小米SU7撞到兩少年后逃逸,汽車后續還發生起火情況。與此同時,還有多段關于現場的視頻在網絡平臺流傳開。
此次道歉事件的導火索是小米SU7 Ultra的兩次爭議:一是車機系統更新后鎖住半數馬力,用戶需“刷賽道成績”才能解鎖性能;二是被車主實測“打臉”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功能存疑。
不少車主直言,性能本是SU7 Ultra的核心賣點,如今卻像“被套上韁繩的野馬”,官方未經溝通的“一刀切”做法,既侵犯了選擇權,也削弱了產品價值。面對質疑,小米汽車連夜致歉,承認“溝通不足”,并暫停更新推送,承諾4-8周內推出修復版本。
如果說“排位模式”是功能爭議,那么,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的爭議則揭開另一層行業瘡疤。
車主實測顯示,這款選裝價4.2萬元的部件既無法有效導流,也難以產生下壓力,被諷為“最貴裝飾品”。
小米回應稱:該設計本為復刻原型車造型,滿足用戶對外觀的追求,散熱和導流僅是“附加功能”。為平息爭議,官方推出限時改配服務(可換回鋁制蓋)并贈送2萬積分補償,同時強調其1.3kg減重優勢及賽道實測表現。
小米的快速改配和補償背后,折射的是整個行業的困境。新勢力車企為追求差異化,將賽道性能包裝成核心賣點,種種性能冗余不僅帶來安全隱患,更造成社會資源的錯配。
在行業分析人士看來,這場風波或許預示著智能汽車競爭的下半場轉向。用戶要的不再是冰冷的參數堆砌,而是參與產品定義的話語權;車企不能僅靠OTA“打補丁”,而需構建從研發到服務的全周期共治生態。
小米SU7是小米汽車推出的首款車型,該車自去年3月上市就備受市場追捧。去年累計銷量為136854輛,超標完成年銷量目標。或受事故影響,小米汽車在4月交付量出現下滑,交付超2.8萬輛,低于3月的超2.9萬輛。
按照規劃,小米汽車將于6-7月上市第二款車型——小米YU7,定位中大型轎跑SUV,分為單電機版和雙電機版,主要競爭對手是來自特斯拉的Model Y,預計市場定價可能會低于特斯拉Model Y。
“智駕”規則重塑
小米汽車如何“冷靜”下來?給智駕祛魅是最好的手段。
5月4日,小米汽車官網的訂購頁面悄然發生一場“文字革命”——“智駕”二字被徹底抹去,取而代之的是“輔助駕駛”的謹慎表述。
目前,在小米汽車官網訂購頁面上,小米SU7標準版的“小米智駕Pro”更名為“小米輔助駕駛Pro”,高配版的“小米智駕Max”則升級為“小米端到端輔助駕駛”。在小米官方微博發布的宣傳物料中,“小米智駕”的話術也換成了“小米輔助駕駛”。
“智駕”消失背后,既是一場在政策鐵幕下的集體求生,也是一場改寫行業規則的生死競速。
4月16日,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的一場閉門會議震動行業。這場匯聚60家車企高管的推進會,直接對智能駕駛宣傳下達“死刑判決”。
4月21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與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駕駛輔助宣傳與應用的倡議書》,強調企業需明確系統邊界、履行告知義務,并規范功能命名,推動組合駕駛輔助系統在明確責任邊界下穩步落地。
4月27日,華為聯合十余家車企發布《智能輔助駕駛安全倡議》,強調“營銷透明”。
據行業人士觀察,新政或將催生三大產業變革:一是測試成本飆升,單個車型虛實融合測試預算從3000萬躍升至1.2億;二是話語權轉移,中汽中心等第三方機構掌握技術認證生殺大權;三是用戶教育產業化,駕駛培訓課程成新車交付標配。有機構預測,2026年智能駕駛宣傳合規市場規模將突破50億,較2024年增長800%。
盡管如此,智能化仍是大勢所趨。行業預測顯示,2025年乘用車NOA(自動導航輔助駕駛)滲透率將達到20%,與2024年相比近乎翻倍。
同花順數據顯示,目前A股智能汽車板塊一共有50只核心概念股。從二級市場表現看,截至5月7日收盤,今年以來漲幅超過30%的個股包括臥龍電驅、中鼎股份、廣和通、銀輪股份、伯特利、科達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