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骨骼機器人既具備外骨骼的人體輔助增強能力,又融合了機器人的自主或半自主控制技術。
五一假期,登山游客意外帶火外骨骼機器人。
在黃山、泰山、武功山、恩施大峽谷等多個景區內,登山游客腰腿上穿戴的智能設備引發外界關注。據介紹,該設備被稱為“外骨骼機器人”,其融合了人工智能、傳感、人體工學、動力和電子等技術,可以為雙腿提供助力,幫助改善行走、減輕疲勞。目前,已有多個景區引進外骨骼機器人設備。
隨著外骨骼機器人熱度的上升,節后第一個交易日,機器人概念再度上漲,截至發稿前,慧為智能、九聯科技、天源迪科、狄耐克、巖山科技、電光科技、信質集團、寶馨科技、蘭石重裝、華麗家族、云內動力等多只概念股漲停。
首現旅游領域
外骨骼機器人,也被稱為“可穿戴的機器人”。
最初的研發與使用一方面是為了增強人體力量,拓展能力上限,承受搬運、背負等任務;另一方面,則是用于康復,比如輔助癱瘓病人行走。直至今年,外骨骼機器人才開始被使用在旅游觀光領域。
今年五一假期,恩施大峽谷景區準備了近50套登山助力外骨骼機器人設備,游客花98元就能體驗三小時的“租腿登山”。體驗過后,游客們紛紛表示,“太神奇了,就像有一雙無形卻有力的手在抬著我的腿前進”“很好很智能,夸張一點說,是健步如飛”……根據工作人員介紹,該設備約1.8公斤重,融合了多個先進技術,可感知下肢的每一個運動趨勢,并及時輸出助力。爬陡坡時,可自動提升至70%助力,平路降至30%,下坡則切換為“緩沖模式”,降低對穿戴者膝蓋和腳踝的壓力。
總體而言,外骨骼機器人就像隱形助手,可根據人的體力情況實時調整攙扶力度,幫助人們,尤其是中老年人實現登山自由的愿望。
業內人士表示,外骨骼機器人既具備外骨骼的人體輔助增強能力,又融合了機器人的自主或半自主控制技術。其讓機械外骨骼與人體運動系統協同,利用多模態傳感器實時捕捉人體運動意圖,并通過自適應控制算法輸出輔助力矩。其不僅可增強健康人群的負重能力與運動效率,而且可為行動障礙者提供運動代償功能。
未來市場空間或超千億
目前,外骨骼機器人在醫療康復、軍事、工業、出行等領域的應用場景正在不斷拓展。
在軍事領域,外骨骼機器人可增強士兵的身體機能或體能,提高作戰能力,如幫助士兵攜帶更重的裝備,在復雜地形中快速行進,同時減輕疲勞,提高戰斗力和生存能力。
在工業領域,外骨骼機器人能幫助工人節省體能,減輕搬運、裝卸等高強度體力勞動的負擔,降低工傷風險,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在物流、建筑、汽車制造等行業得到應用。
在醫療康復領域,外骨骼機器人可輔助肢體運動障礙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幫助中風、偏癱、脊髓損傷等患者恢復行走能力,也能為老年人和肌無力患者提供額外的行動支持,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
根據國際研究機構ABI的數據,2020年至2030年,外骨骼機器人產業預估復合年均增長率為33%。其中,2025年至2028年為高速增長階段,預估3年CAGR為 47.7%,2028年全球市場規模將達58億美元,至2030年,產業將趨于成熟,市場穩步增長,全球市場規模將達68億美元。
方正證券研報表示,隨著外骨骼機器人在多個領域,如醫療、工業、養老、戶外、消費市場的應用需求增加,商業化進程也隨之加快。技術上的持續進步,包括傳感器、控制系統、仿生機構設計、新材料等技術的融合,使得外骨骼機器人的性能顯著提升,更加適應多樣化的應用場景。且通過技術創新和規模化生產,外骨骼機器人的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實現更低的單價,預計未來市場空間遠超千億。
多個上市公司布局
在廣闊的市場前景下,科技企業、醫療企業、大健康企業、戶外用品企業等紛紛加入到外骨骼機器人的研發與生產中。
偉思醫療的康復機器人分X-walk(下肢)和X-locom(全身)系列,覆蓋術后康復、腦卒中患者訓練。其中,下肢步行外骨骼通過FDA認證,臨床數據積累超1.1萬例患者。2024年康復機器人業務營收同比增長127%,產品納入11省市醫保目錄。
振江股份控股子公司海普曼機器人專注外骨骼智能控制算法及仿生設計,產品適配醫療康復與工業場景。全球首創連續碳纖維3D編織技術,結構件減重50%,計劃2026年取得三類醫療器械認證。
探路者與邁寶智能合作開發消費級下肢外骨骼,應用于登山、物流場景。產品電池續航8小時,響應速度0.3秒(行業領先),2024年試運營用戶復購率超30%,2025年目標銷量破萬臺。
精工科技聯合復旦大學研發碳纖維智能腿,整機減重30%,適配物流搬運與家庭護理。以高強碳纖維材料打造,關節壽命行業領先。
綠的諧波的減速器市占率國內第一(超35%),產品壽命超2萬小時,可適配外骨骼關節精密傳動;2025年產能規劃80萬臺,外骨骼領域收入增速預計達120%。
光大同創的碳纖維結構件應用于外骨骼機器人核心支撐部件。可減重30%同時提升抗拉強度,技術打破日本壟斷,已應用于折疊屏設備并拓展至機器人領域。2025年,公司碳纖維產品訂單超預期,適配高端外骨骼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