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崔悅晨
近日,“券商影子股”廣東錦龍發展股份有限公司(000712.SZ,下稱“錦龍股份”)發布公告稱,擬向大股東東莞市新世紀科教拓展有限公司(下稱“東莞新世紀”)及其母公司弘舜發展借款。本次總金額不超過15億元,借款期限為一年,年利率預計不超過10%。
這一舉動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此前,錦龍股份已經因為資金流動性緊張而面臨多筆債務到期未能清償的問題。截至2024年10月,該公司到期未清償債務合計達到6.72億元。
為此,錦龍股份已先后將東莞證券和中山證券股權擺上“貨架”。在這樣的背景下,此次借款行為不僅反映了公司當前的財務困境,也讓人不禁思考,負債累累的錦龍股份能否通過此舉擺脫債務危機,重新站穩腳跟?
從東莞首富到債務纏身
天眼查數據顯示,錦龍股份的前三大股東分別為東莞新世紀、朱鳳廉、楊志茂,持股比例分別為27.9%、14.74%和7.4%。股權穿透顯示,東莞新世紀為楊志茂實控公司,而朱鳳廉為楊志茂配偶。
楊志茂,這位曾經的東莞首富,他的財富積累始于創辦私立貴族學校東莞市新世紀英才學校,并隨后進入房地產領域。
到了2000年,他通過東莞新世紀拿下金泰集團29.7%的股份,正式登陸資本市場,并將其正式更名為錦龍股份。
此后,他對金融業產生了濃厚興趣,先后拿下中山證券67.78%股權、東莞證券40%股權,構建起“雙券商”資本矩陣。
巔峰時期,錦龍股份的市值一度超過300億元,被譽為“民營券商第一股”。
2015年,楊志茂夫婦以14億美元的凈資產首次登上胡潤百富榜,位列福布斯華人富豪榜第237名。他們超越了當時的東莞首富張茵,成為新一任東莞首富。
然而,激進擴張埋下隱患——2021年起,中山證券因監管處罰被暫停資本消耗型業務,業績急轉直下,連續三年虧損超3.8億元。而東莞證券IPO也因財務數據問題中止,輸血能力大減。
與此同時,楊志茂自身的財務狀況也出現了嚴重問題。
截至2024年末,錦龍股份負債總額高達197億元,資產負債率攀升至81.5%,母公司利息凈支出累計超17億元,楊志茂被迫質押95.38%持股以維持資金流動性。
這場資本游戲最終因杠桿斷裂、監管收緊而崩塌,昔日的“資本梟雄”淪為債務困獸。
出售券商以籌集資金
為解決債務問題,錦龍股份先后將東莞證券和中山證券股權擺上“貨架”。
自2023年起,該公司就開始籌劃轉讓所持有的東莞證券及中山證券的部分乃至全部股權。其中,東莞證券的股權轉讓工作進展較為順利,已分別向東莞金控和東莞控股轉讓了共計22.72億元的股份。
而對于中山證券的處置,則顯得更為復雜且耗時較長。直到2024年11月,錦龍股份才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預掛牌轉讓其所持中山證券67.78%的股權。
不過,這筆股權交易至今仍無明確受讓方。中山證券經過連續三年的虧損,營業收入從2021年10.47億元降至2023年4.9億元,估值較巔峰期縮水超60%,潛在買家顧慮其業務資質與母公司債務風險,紛紛持觀望態度。
市場質疑錦龍股份此舉無異于“殺雞取卵”,原因是券商股權是該公司主要的利潤來源,清倉后將失去持續造血能力。更嚴峻的是,在證券行業強監管趨勢下,民營股東準入門檻提升,這使得錦龍出售股權難度陡增。
然而,面對債務纏身的壓力,錦龍股份不得不選擇轉讓出售主業。通過出售這兩家券商子公司的股權,錦龍股份希望獲得一筆可觀的資金回籠,用于償還現有債務并改善現金流狀況。
在推進資產剝離的同時,尋找新的增長點成為了錦龍股份亟待解決的關鍵任務。錦龍股份曾向公眾表示,后續將統籌推進相關股權轉讓事項,確保不出現可能導致重大資產重組后主要資產為現金或者無具體業務的情形。
由金融向算力領域轉型
在出售金融主業的同時,楊志茂試圖推動錦龍股份向算力領域轉型。
2024年4月,錦龍股份宣布與廣州賽富建鑫等合作建設智算中心,試圖向AI算力賽道轉型。
按照規劃,該項目旨在提供算力租賃及相關增值服務,初期目標是在廣東地區建立兩個各配備125臺8卡服務器的算力集群。
然而近一年過去,該項目仍停留在“意向協議”階段,項目公司尚未成立,進度嚴重滯后。
轉向新興技術領域的道路布滿了挑戰。首先,錦龍股份作為傳統金融服務行業的參與者,在算力領域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積累。這意味著它必須從頭開始構建團隊,吸引并留住頂尖的技術人才,這本身就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其次,算力市場的競爭異常激烈,不僅有大型科技公司占據主導地位,還有眾多初創企業在尋找自己的立足點。在這樣的環境下,作為一個后來者,錦龍股份要想站穩腳跟,必須克服重重困難,找到獨特的競爭優勢。
盡管如此,對于處于困境中的錦龍股份而言,這或許是一條值得嘗試的道路。畢竟,在經歷了連年的虧損之后,任何能夠帶來轉機的機會都不容錯過。
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生機可能不僅僅在于追逐所謂的“風口”,而在于能否以堅定的決心進行自我革新,比如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債務重組方案,從根本上解決公司的財務問題。楊志茂的經歷提醒我們,依賴杠桿擴張的資本玩家,終將在去杠桿周期中付出代價。
對錦龍股份而言,若想重獲新生,或許更重要的是展現出改革的決心與誠意,通過有效的債務重組和戰略調整,重塑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不是單純地追逐熱點。
未來,錦龍股份能否進軍算力領域,在市場競爭中逐步恢復盈利能力,《投資者網》將持續關注。(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