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三生?
對于新能源汽車行業來說,剛剛過去的2024年非常值得紀念。經過這一年突飛猛進的發展,中國新能源汽車年度產銷量首度突破1000萬輛。
日前,乘聯會公布了2024年新能源廠商零售銷量數據,去年新能源乘用車累計銷量1089.8萬輛,同比增長40.7%。
這樣的大背景下,各大主流新能源汽車品牌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根據各家新能源汽車品牌發布的數據,比亞迪全年銷量達427.21萬輛仍排第一;鴻蒙智行全年累計交付新車44萬4956臺,其中問界M9上市12個月累計大定突破20萬輛……
此外,長城、理想、蔚來、小鵬、小米、零跑等品牌也都發布了2024年自己的成績單,整體表現都達到預期。
但是,《節點財經》觀察發現,新能源汽車狂飆突進的同時,整個2024年,新能源汽車行業中的新勢力與傳統車企各不相讓,“價格戰”愈演愈烈,車企在智駕、產品、營銷等各個方面“內卷”。激烈競爭下,淘汰在所難免,比如不久前鬧得沸沸揚揚的“極越事件”。
行業實現歷史性突破的背后,也不得不面對“冰火兩重天”的局面。2025年新能源汽車行業將如何演變,成為新年伊始最值得思考的問題。
?
01 讓“內卷”來得更猛烈?
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競爭將更加激烈,仍將是2025年之后的趨勢之一,出局者將增多。不久前,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做過類似的表述,他“堅信未來的三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會進入淘汰賽階段。”
競爭激烈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價格戰”。2024年初,比亞迪率先推出秦PLUS榮耀版、驅逐艦05榮耀版,直接將價格打到了7萬元,市場震動。面對比亞迪的咄咄逼人,各路車企紛紛跟進,市場一片降價聲。
到了2024年底,各大車企為了沖刺業績,紛紛加大推廣和促銷力度。比如近日特斯拉中國在官網上線“選購現車尾款立減”活動,選購Model Y現車享尾款立減10000元;理想汽車宣布推出全系車型“3年0息”購車方案,車型最低首付金額僅6.98萬元;極氪汽車針對全系車型推出限時購車優惠,讓消費者可以享受0息購車活動……? ?
不難想見,“價格戰”的背后就是各大品牌的危機感。2024年,中國汽車市場淘汰賽不斷升級,整個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其中,跨界而來的華為、小米等科技大廠給原來的“玩家”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目前,小米SU7的全年交付量已超過13萬輛,提前完成全年目標,雷軍造車取得開門紅。
小米之外,華為雖然堅持不造車,但汽車行業已經不可能忽視華為的布局。目前,華為鴻蒙智行旗下以問界為首的四大品牌已全部集齊,憑借在智能網聯技術上的優勢,鴻蒙智行的品牌競爭力有望進一步增強。
在《節點財經》看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優勝劣汰”已是大勢所趨,未來只有具備強大的技術實力、完善的產品體系和高效的運營能力的企業,才可能走到最后。而且,新能源車企不僅在國內“卷”,還一路“卷”向了國際市場。
幾乎可以肯定,新能源車企“出海”也成為未來的大趨勢之一。
?
02 全產業鏈出海,“列強竟是我自己”?
首先從數據表現來看,近年來中國車企出口規模增長非常快。
2021年,中國車企出口規模超過德國,2023年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汽車產業生產國。2024年1-10月,汽車出口485.5萬輛,同比增長23.8%,全年有望沖擊6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產品的占比越來越高,已經達到20%以上。
目前,中國電動汽車出口目的國已涵蓋歐洲、亞洲、大洋洲、美洲、非洲等地區的180多個國家。
長期觀察中國汽車出口的朋友應該可以發現,其實在這一波汽車出口大增在之前,中國汽車出口已經卡在百萬量級多年。而之所以從2021年開始實現銷量和單價的躍升,離不開新能源汽車的爆發。
在此之前,中國汽車產業為了融入全球汽車體系,普遍采用的“以市場換技術”的合資模式,通過向外國車企學習來實現自身增長。但是,隨著中國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實現“彎道超車”,整個產業趨勢正在從“中國汽車看世界”向”世界汽車看中國”轉變。
這種情況下,“出海”也成為中國車企增長的新動能之一。而且,中國汽車品牌并不是簡單地產品銷售,而是利用“技術換市場”,打開了“反向合資”的新思路。越來越多的跨國車企在借助中國車企,加快向汽車的電動化、智能化轉型,BBA登門拜訪新勢力的場景一再出現。
在《節點財經》看來,世界汽車產業的變革已經走到了時代的十字路口,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則走在了整個變革的前沿。過去中國車企是整車出口,如今已經進入到當地投資建廠,“產品、技術、人才、管理”全產業鏈輸出,上下游協同出海,“生態出海”逐漸成為新趨勢。
當然,由于逆全球化的出現,中國車企“出海”還面臨不少挑戰,但產業發展大勢所趨,在東南亞、中東、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以及歐洲市場,隨著中國車企紛紛落地投產,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
03 2025,請叫我“人工智能公司”
但是,在《節點財經》看來,出海只能解決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一部分的“增長焦慮”,并不能決定車企是否能脫穎而出。未來真正決定新能源汽車品牌生死的,還是以智能化為趨勢的技術創新。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2024年下半年,不少造車新勢力開始淡化自己的汽車角色,轉而向人工智能的“人設”轉變。比如在小鵬AI科技日上,何小鵬就公開表示,“從今年開始,小鵬汽車已明確未來10年的發展方向,即成為一家全球化的AI汽車公司。”
不只是他,“蔚小理”中的其它兩家也有著類似的看法。近日,理想汽車董事長李想和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先后表態。
李想表示,理想汽車的愿景已升級為“連接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成為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李斌則認為,成功的智能電動汽車公司一定是成功的AI公司。
從新能源車企向人工智能企業演變,儼然已成為2024年跨入2025年的第一股科技熱潮。
回顧2024年,人工智能在汽車行業最受矚目的應用,應該是智能駕駛。這一年,武漢街頭的百度蘿卜快跑登上熱搜,特斯拉的無人駕駛出租車robotaxi揭開神秘面紗,一大批智能駕駛企業如地平線、黑芝麻、文遠知行、小馬智行等紛紛搶灘上市。
但是,在《節點財經》看來,智能駕駛只是人工智能之于汽車的一個功能,二者的結合應該有更為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增長潛力。隨著以大算力、大數據、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汽車的深度融合,以AI為驅動的智能化,有望成為產業的技術高地和汽車品牌增長的戰略支點。
如果說2024年新能源汽車在技術前沿“卷”的是智能駕駛,2025年則可能從汽車的方向盤,“卷”向整個“人工智能+”。每一輛車里都有一個“賈維斯”,或許不再是空想,而也在徹底打開車企的增長空間。
也許,這也是車企紛紛拋棄車企身份,投身AI角色的根本所在。2025年,新能源汽車能走到哪一步,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題圖由AI生成